外省动态

供销“搭把手” 农户少发愁

  • 时间:2025-09-12

  • 浏览:

  • 来源:中华合作时报

  • 作者:

  • 字号:
  • 打印

  • 分享:

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供销合作社帮助2.7万农户解决了“种不好、卖难”的问题!

清晨6点,建水县临安镇的蔬菜基地里,农户阿金光正弯腰忙着采摘青梗菜。“摘满一筐就直接送上冷链车,东坝供销合作社早就定好价、找好销路,我们一点儿不愁卖。”他笑着说。

这份踏实,来自红河州供销合作社搭建的“生产—加工—流通”全链条服务体系。

贯通产销 多模式助农增收超2.9亿元

“以前最怕种苗出问题、蔬菜生虫,收了菜还得自己拉去市场上碰运气。”阿金光感慨道。

如今,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建水县供销合作社整合东坝供销合作社、订单农业协会、红源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多方资源,打造“四位一体”产销模式,建成2000亩蔬菜示范基地、40亩种苗基地和5000亩水果基地。配套的200平方米加工厂、7000立方米冷藏车间、500多个腌制池均由东坝供销合作社建设,年加工蔬果能力达7.42万吨。

图片

“哪怕行情不好,蔬菜也能加工成脱水产品,价格稳得住。”阿金光去年种植5亩青梗菜,依托“七统一”标准,不仅亩产提高,还拿到二次返利,收入增长近三成。

2024年,该模式实现订单交易4.8万吨,二次返利821万元,助农增收2.96亿元,辐射超3万农户。

图片


农资直达村头,技术培训惠及千户

泸西县白水镇的农资网点,店主杨建才正在为农户分装化肥。“现在打电话就能订货,直接送到家。去年光我们一个点就卖了300多吨肥。”

图片

泸西县供销合作社依托生资公司,带动10个乡镇基层社,建成51个村级网点,2024年销售肥料超4000吨,并联合厂家开展技术指导30多次。白水镇社办了11场种植与防病培训,惠及农户1000余人。

在偏远的绿春县,供销合作社的应急配送成了农户的“及时雨”。“去年雨季玉米锈病,一个电话,第二天农药就送到!”大黑山镇农户曹玉祥说。绿春县社与省农资公司合作,2024年供应化肥1.48万吨,即便山路难行,也保障农资“不脱销、不断档”。


品牌赋能,特色产业有了“金字招牌”

“合作社+品牌化”模式,让蒙自市的农产品有了“金字招牌”。品牌化路径,正是蒙自市供销合作社推动农业服务升级的缩影。全市275个农民专业合作社中,已有108个创建为各级示范社,累计注册商标63个,其中“蒙自石榴”等7个成为红河州知名商标,6个获评云南省著名商标。

“蒙自市社帮我们对接品牌设计公司,还组织参加农博会,现在我们的石榴能卖进广东、上海的超市。”张显说。蒙自市社已服务农户5.69万户,辐射耕地1.46万亩,帮助农民实现收入1.35亿元。仅通过蒙自市嘉莲果蔬产销专业合作社等5个合作社开展农业社会化服务规模2.76万亩次,年销售农产品6000吨以上。

图片

针对特色产业,供销合作社的服务也更显精准。

金平县红河州联农油茶产销合作社2024年完善加工设施,完成1万亩油茶统一防治工作,烘干药材600吨,解决159户农户“加工难、存储难”问题。

河口县南溪供销有限公司通过“村社合作”,在5个村委会设农资站点,2024年供应农资136.1吨,服务碎片化土地5100亩,精准满足边境农户需求。

截至2024年,红河州供销合作社系统已培育农业社会化服务主体55个,完成服务规模25.4万亩次,托管土地5.73万亩,订单农业4.03万亩,服务小农户2.71万户。

图片

覆盖作物包括玉米、水稻、小麦等主粮以及薯类、油菜、花生等经济作物,服务营业收入3.49亿元。

图片

未来,红河州供销合作社还将联合高校、农业农村部门开展“定制化培训”,重点培养合作社骨干、种植大户和农机手,推广“土专家”“田秀才”,制定服务规范,建立服务质量评价体系。通过与村集体合作,开展“示范托管+收益公示”“农民现身说法”等方式,进一步增强农户信任,构建“供销+村集体+合作社+农户”联动机制,把更精准的服务送进田间地头。